詳細內容 : |
有媒體調查發現,五花八門的食品添加劑正成為眾多餐館調味攬客的“利器”。不少光鮮亮麗的美食背后,都存在濫用或非法使用添加劑等問題,損害了消費者健康,還有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工業原料。在食品添加劑監管領域,我國有相應的使用標準,但只適用于生產企業,不適用于餐飲業。即便是被稱作“史上最嚴”的《食品安全法》,雖要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等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,應“保證所生產經營的食品衛生、無毒、無害”,但具體標準仍不明確。法律缺位、監管不力,讓不少餐飲從業者走起了捷徑,選擇用幾毛錢的食品添加劑兌水,達到大量食材“熬制數小時”的口感效果。
對于上述問題,必須盡快出臺餐飲業食品添加劑具體使用規定,明確可使用的范圍、數量、含量,讓從業者遵照執行,也利于有關部門加強監管。在這一新規出臺之前,監管部門應加大抽查檢查力度,引入電子視頻系統對餐飲食品原料的清洗使用、餐飲食品的烹調制作、餐飲用具的消毒保潔、餐廚廢棄油脂的回收處理等環節進行全程實時監控。在食品制作過程不涉及工藝保密的情況下,還可考慮將后廚操作現場的圖像傳輸到前臺用餐場所,讓消費者直接監督餐飲食品制作過程。 |
相關文章: |